首页 > 环境保护 >我的环保故事(1)|一生只做一件事(柴发合)

我的环保故事(1)|一生只做一件事(柴发合)

时间: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生动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生动实践,生态环境部开展“新时代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征集活动生态环境部两微特开设《我的环保故事》栏目,对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一生只做一件事柴发合  我是柴发合,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参加工作四十余年,这一辈子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大气环境科学和区域大气污染调控技术,建立了以大气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总量控制、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大气污染防治理论和技术体系,为支撑《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等国家行动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京津冀区域和兰州等典型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以及火电行业污染防治做了一些事情。

初心不改 只为蓝天常驻60多岁本是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好时光,但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前些年我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频发,特别是秋冬季多地空气质量指数频频“爆表”,常常让我食不知味于是我继续投身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2017年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由原环保部牵头,开展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我非常激动受聘担任攻关项目总体专家组成员和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深感责任重大我们面临的任务,不光是认清问题,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要精准解决问题、科学提出方案,就要对整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当时的大气污染控制水平、污染物排放水平,以及各个地方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系统的评估这个不像我们原来做科研,是“真刀实qiang”要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大气污染防治的行动里,要见实效。

攻关项目每一个技术细节都经过了再三思索和周全考虑从最初组织编写方案,到确定技术路线和内容划分,再到项目启动,相继组织召开了几十次研讨会同时,实时结合国家环境管理最新需求,及时调整研究思路,全力支撑管理决策。

要想最真实地了解各地大气污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优化治理技术路线,让治理方案更“接地气”,我几乎跑遍了京津冀及周边六省市的驻点城市,深入实地调研,掌握一线资料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秋天必须住在北平”,由此可见北京秋天的美。

而每年的秋天也是我们最忙碌的开始受制于气候等多因素影响,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比较严重为提前应对污染,我会实时跟踪空气质量,研判污染形势,针对即将发生的重污染,及时组织各领域专家进行会商,共同研讨分析重污染成因,向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管控建议,并引导公众正确理解、科学参与、积极配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时刻琢磨大气污染防治知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记得2020年春节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持续加重,有关重污染的话题满天飞,大家都在犯嘀咕“这些天的空气是怎么了”,都想了解污染成因到底是什么、污染什么时候结束。

我紧急组织相关人员,连夜准备污染成因分析材料,第二天一早及时发布了重污染天气专家解读,为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支撑,积极引导了舆情,回应了公众关切目前攻关项目已圆满完成,成果丰硕,也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2020年9月11日,我受邀陪同赵英民副部长出席国新办举行的pingtai,形成了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促进了科学研究与管理治理的深度融合,破解了长期以来科研数据共享的难题。

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多地都在攻关项目的指导下,实现了空气质量“质”的飞跃特别是近几年,蓝天大幅增多,朋友圈从“盼蓝天”到“晒蓝天”,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不断提升,这是让我最高兴的事情这一刻攻关人的夜以继日、埋头苦干都是值得的。

教人先正己 重研更重教  教人必先正己,我想通过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影响身边每一个人由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特殊性,不分白天晚上,日常和节假日,组织城市重污染会商成了我的家常便饭  四十多年来我培养了几十名研究生,他们也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发光发热。

我也总喜欢跟大家聊一聊,不管是学生还是同事,从重大活动保障到大气治理经验,从科学研究问题到人生道路迷茫,我办公室的门总是敞开的

2017年10月9日,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第一次主任办公会上做汇报  2努力。

在大气污染防治这条路上,没有任何停顿的理由我们宁肯多加几天班,只要能赢回来一分钟、两分钟的蓝天,心里也是非常快乐的只要有需要,我就不会离开这个岗位柴发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大气环境领域首席研究,并深入重点城市研究和指导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支撑了国家、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空气质量改善。

新时代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征集火热进行中,快来投稿吧~